巍巍賀蘭,赫赫六盤,滿眼雄渾壯闊;浩浩大漠,茫茫無邊,書寫絲路傳奇。黃河,造就了寧夏沃野千里的江南景致。
寧夏全境屬于黃河流域、全境屬于“三北”工程建設地區,擔負著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大使命,承擔著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
生態興則文明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立足生態文明建設大局,堅決扛起責任,主動擔當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生態文明這道必答題寫在了綠水青山間。近十年,寧夏累計投入1150多億元,實現域內劣Ⅴ類水體和黑臭水體全面清零,黃河干流寧夏段水質連續6年保持“Ⅱ類進Ⅱ類出”。
寧夏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自治區黨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推進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美麗寧夏的意見》,將全區生態文明建設9個方面的重點內容概括為“九大戰”,集補短板強弱項、鍛長板揚優勢、抓重點攻難點于一體, 繪就了建設美麗寧夏的“作戰圖”。一個個目標振奮人心、一項項舉措求真務實,彰顯了自治區黨委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的決心。
藍圖繪就,鏗鏘啟程。在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新征程上,寧夏水利部門牢記總書記囑托,久久為功,持續發力,以釘釘子的精神推動美麗寧夏建設,持續深入開展水資源節約保護、水土保持、河湖濕地保護修復,守牢美麗新寧夏建設的安全底線,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守住水土根脈 打造綠色生態寶地
深秋,地處六盤山深處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草木葳蕤,山清水秀。
從前的隆德縣“十年九旱”,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通過實施國土增綠、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等政策,隆德縣生態環境發生了巨變。
隆德縣生態環境的變化是寧夏水土保持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寧夏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持續推動水土保持建設,打造綠色生態寶地,奮力筑牢祖國西部生態屏障。
從“黃”到“綠”的蝶變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石頭跑,抬腳不見蹤?!边@是20世紀90年代寧夏鹽池縣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當時,鹽池縣植被面積占比僅為13%,年均揚沙天氣近百天。
鹽池縣下定決心治風沙、護新綠,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堅持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優化推出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不斷提升水土保持治理成效。截至目前,累計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113個,建設基本農田4.27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829.29平方千米,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9.84%。
鹽池縣水土保持讓沙漠披上綠裝
如今的鹽池縣,紅柳搖曳、泥土芬芳、瓜果飄香,鄉村美景不斷呈現。
提及村里的變化,鹽池縣劉窯頭村村民劉廷貴打開了話匣子:“過去村里一眼望去全是沙子,現在滿眼是綠色,就像世外桃源一樣?!?/p>
寧夏地處黃河上游,是國家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區域。1990年,寧夏第一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結果顯示,全區水土流失面積3.89萬平方千米,除引黃灌區外,水土流失遍布全區,且程度嚴重、危害性強。寧夏中南部黃土丘陵溝壑區是全區最嚴重的地區。
多年來,寧夏堅持把水土流失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嚴格落實水土流失治理目標責任制,堅持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荒、治沙“六結合”,目前,全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2.46萬平方千米,年入黃泥沙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1億噸減少到2000多萬噸,實現了面積由“增”到“減”、強度由“高”到“低”的歷史性轉變,塞上大地實現了由“黃”到“綠”的巨變。
山綠與民富同頻共振
層層疊疊的梯田相互交錯,群鶯亂飛,窯洞聯排。
“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后,村里植被覆蓋面積連年倍增。我們在打造綠水青山中找到了發展集體經濟的新路子,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人均年收入3萬元左右?!睂幭奈骷h吉強鎮龍王壩村黨支部副書記焦建鵬介紹說。
西吉縣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依托紅色資源和鄉村旅游資源,創新“水利﹢紅色旅游”“水利﹢鄉土文化”等“多輪驅動”模式,采取修田建壩、綠化村道、栽植經果林等措施打造綠色生態景觀,多維賦能,振興鄉村。毛家溝村入選全國第二批鄉村旅游重點村,龍王壩村先后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等,實現了水土流失治理和農民增收雙贏。
西吉縣探索推行農村土地統一經營與農民分項獲利、高效節水灌溉設施統一建設與分業配套、農業經營體制改革統一組織與分工協作的“三統三分”機制,充分利用庫壩、梯田等水保工程,打造了偏城北莊、火石寨沙崗等12個蔬菜產業示范基地,面積達2866.7公頃。該縣大力推行“低水高用”“高效節水灌溉”等措施,實現了旱地變水地,走出了一條水資源高效利用、農業提質增效的新路子。水利搭臺,整合各方力量,該縣打造出水土保持與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西吉”。
彭陽縣是黃土高原地區乃至全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典范。如今,該縣以小流域綜合治理推動生態建設提質增效。觀花賞景、養蜂種果,延長了生態產業鏈,推動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彭陽縣梯田被譽為“大地指紋”
寧夏不斷創新治理理念,堅持水土保持與文化旅游、特色產業統籌發展,建設生態經濟型小流域。如今,以龍王壩、金雞坪為代表的鄉村游十分紅火,進一步夯實了生態根基。55萬名貧困群眾從中受益,增收7.5億元。南部水源涵養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15年增長70.7%,實現了山綠與民富雙贏。
繪就塞上生態新畫卷
金秋十月,六盤山天高云淡,青山含黛。固原市大力建設“山頂環林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山底溝壩穿靴子”小流域治理工程,確保了“洪水不下山、泥沙不出溝、暴雨不成災”。如今,該市水土保持率達80.08%,綠水青山成了金山銀山。
寧夏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承擔著維護西北乃至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已成為當地干部群眾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截至8月底,寧夏2023年新建的43項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已開工37項,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04平方千米,建設水平梯田6333.3公頃。2023年,寧夏積極爭取國家水土保持項目,落實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淤地壩建設3類水土保持工程中央投資約3.11億元,較2022年增長15%。
2023年9月,寧夏審議通過了《關于推進水土保持工作的實施方案》。方案提出了2025年、2027年、2035年全區水土保持率的目標值,圍繞筑牢保護防線、依法嚴格監督管理、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著力提升管理能力4個方面,明確了強化水土流失源頭防控、強化部門協同監管、推進小流域多元化系統治理、創新水土保持與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工程建管機制等16項重點任務。
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負責人說:“我們要牢牢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強化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高效推動水土保持各項任務落實落地,全面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麗新寧夏?!?/p>
以水為脈 繪就美麗河湖生態畫卷
深秋,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清水河波光粼粼、明凈澄澈,沈家河濕地公園綠樹成蔭、色彩斑斕,前來觀光游玩的市民絡繹不絕。
原州區依托河湖長制和美麗河湖創建行動,以河道清淤、治污、堤岸綠化、水系濕地建設為重點,推進清水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河湖“四亂”整治、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專項行動。
截至“十三五”末,原州區林地面積8.2萬公頃,森林面積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4.12%,在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區域經濟和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固原市水土保持建設 綠了山川富了民
河湖是大地之脈,滿足著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要,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藍天白云、水清岸綠、生態和美的“高顏值”畫卷,在塞上大地處處可見。綠色,成為寧夏最亮麗的底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幅幅生機盎然的綠色發展畫卷鋪展開來。
寧夏主要河流有904條、湖泊93個、濕地18.13萬公頃。然而,由于干旱少雨等自然原因,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功能退化的風險依然存在。
2017年,國家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大力實施生態優先戰略,統籌打好新時代黃河保衛戰和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綜合治理、靶向施策、攻堅克難,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解決,以釘釘子精神推進河湖長制落地見效。黃河寧夏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進出,全區地表水國控考核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90%,遠超國家考核要求,全區河湖面貌及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河湖長制工作連續三年受到國務院表彰激勵。
自治區人大頒布《寧夏河湖管理保護條例》,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關于全面深化河湖長制,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意見》,區、市、縣三級按要求印發了《河湖長制工作考核辦法》《河湖長制工作督導檢查制度》《河湖長制工作督辦約談通報制度》《河湖長制會議制度》《河湖長制重點工作通報制度》。建立了河湖長制會議、考核、督查、通報、信息報送、共享等制度,構建了以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為召集人、12個廳局單位為成員的聯席會議機制。自治區制定印發了《河湖長巡查工作導則》《河湖長手冊編制指導意見》等多項技術標準,河湖管理治理保護有序推進。建立了暗訪督查、斷面交接、重點工作月通報等制度,逐月通報督辦水域岸線管理、河湖執法監管等重點工作,定期通報121個河湖監測斷面水質情況,督促各級河湖長、各部門履職盡責。自治區將河湖長制工作納入政府效能目標考核,作為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推動主體責任落實。寧夏還與甘肅、內蒙古等?。▍^)建立了跨省河流河湖長制工作和水污染治理協作聯動長效機制,形成了上下游、左右岸治水合力。
七彩海寶湖
各級河湖長既掛帥又出征,抓住要害,協同作戰,合力攻堅。自治區召開總河長會議7次,簽發總河長令3條,多次暗訪督查河湖突出問題。各級河湖長主動履職巡河,落實“管治?!钡谝回熑稳素熑?,采取“四不兩直”方式監督檢查,解決重點河湖“四亂”、重點斷面水質不達標等問題。自治區級河長暗訪巡查84人次,市、縣級河湖長巡河1.9萬人次,鄉村級河湖長和巡查保潔員巡河128萬人次,集中力量、集中資源解決突出的水環境問題。建成自治區河湖長制綜合管理信息平臺,整合涉水數據,統一全區河湖管理監督舉報電話,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格局。
自治區在全國率先推廣建立“河長+檢察長+警長”河湖管護新模式,建立“行政執法+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機制,289名河湖檢察長、344名河湖警長全面到崗,協助河湖長履行職責。修訂印發《自治區河湖長制工作考核辦法》,將上級河湖長對下級河湖長考核、對河長制責任部門考核納入考核范圍,明確考核內容、考核方式、考核等次,強化考核結果應用,提升考核效力,推動工作落實。自治區將河湖長制工作與人大監督和政協議政、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工作相結合,拓寬公眾參與渠道,營造全社會共護河湖氛圍,凝聚了全民共管、共護、共治河湖的強大合力。
目前,自治區水利部門完成904條12476千米河流和93個168平方千米湖泊管理范圍劃定復核工作,實現“水利一張圖”上圖管理。編制完成187條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92條(段)河道采砂規劃。出臺《自治區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嚴格審批涉河建設項目。全面組織開展“清河行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岸線利用項目整治”“黃河灘地整治”等專項行動,黃河寧夏段全面禁種高稈作物、全面禁采,共清理整治河湖“四亂”問題2426個,一批“老大難”問題得到清理整治,河湖“四亂”問題實現動態清零。建成并完善自治區河湖長制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強化視頻監控、遙感解譯、無人機巡測等新技術應用,河湖監管水平不斷提升。
典農河風光
全區河(湖)全部納入河湖長制管理,實現了河湖“全覆蓋”和“應管盡管”。全區河湖長制黨政責任鏈、部門共治圈、全民參與網基本建立,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河湖面貌逐漸形成,河湖長制從“全面建立”向“全面見效”轉變。
自治區組織開展河湖志愿服務,舉辦“尋找最美河湖衛士”“巡河達人”攝影大賽活動,百萬名群眾積極響應參與。探索推行“民間河長”,千余名民間護河員上崗履職,河湖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河湖共治氛圍日益濃厚。
寧夏河湖長制工作連續三年受到國務院表彰,水利廳河湖中心被水利部評為全國河湖長制先進集體,隆德縣渝河建成國家級示范河湖,吳忠市利通區清水溝等河湖建成美麗河湖,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圖片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提供
編輯:胡少華 范江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