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 11月14日8時,黃河內蒙古頭道拐河段出現流凌,流凌密度10%,首凌日期較常年(1971年至2020年均值為11月20日)偏早6天,為2001年以來最早。此前,黃委水文局已扎實做好凌汛測報各項準備工作,為黃河防凌決策和指揮調度提供堅實支撐。
超前部署,細化落實水文情報預報工作舉措。面對凌汛突發性強、預測難的特點,黃委水文局時刻繃緊防凌安全弦,11月1日起,每日研判黃河寧蒙河段天氣變化,密切關注降溫過程,滾動發布中短期氣溫預報;6日起,每日預報會商,滾動分析未來10天的氣溫變化及凌情發展趨勢,研判當前天氣及河道情況下的流凌條件;8日,正式發布黃河內蒙古河段流凌預報。
全面巡測,科學準確掌握黃河寧蒙河段凌情信息。12日,該局啟動2023-2024年度冰情巡測工作,查勘河道條件、涉水工程影響等;14日,實時觀測黃河內蒙古河段流凌密度、長度等,同時加強與上下級、地方防凌部門的溝通聯系,開展聯合會商,實現信息共享。
扎實準備,持續提高凌汛水文測報質量。各水文站提前檢查維護保養各類防凌測驗設施設備,備齊備足各類防凌物資;密切關注上下游水情、冰情變化,持續優化測驗方案,適時加密測驗頻次,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開展流凌期水文多要素在線監測,不斷提升凌汛測報精度。
目前,黃委水文局正密切監視黃河氣溫和凌情變化,精準掌握凌情發展趨勢,及時發布重大天氣、凌情預警預報信息。(陳毓瑩 郭衛寧 劉寧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