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1950年10月,基于人民治黃的迫切需求,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黃科院)前身——黃委泥沙研究所應運而生。
作為治黃科研的專門機構,黃科院成立以來時刻牢記使命,以數據說話,用科技支撐,同科學共進,與真理同行。歷經70年的發展,已成為以河流泥沙為中心的多學科、綜合性科研機構,是全國水利系統非營利性重點科研單位。
黃科院緊緊圍繞國家水利事業的發展和黃河治理開發的需求開展學科建設,研究領域不斷得到豐富和拓展,已初步形成了以河流泥沙、水土保持、堤防安全與病害防治等為優勢學科,以工程力學、防洪減災與水利管理、水資源與水生態、高新技術、灌溉與節水技術,水利信息化與測控技術等為支撐學科的創新體系,涵蓋60多個專業。
科研條件與人才培養
黃科院有大型試驗廳10余座,總面積達12萬平方米,配備30多個具有較完備設施的實驗室。擁有先進的科研儀器設備4000余臺(套)。其中“模型黃河”測控自動化系統、神威4000H高性能計算機系統、人工模擬降雨系統、底泥聲學綜合探測系統等居于國際領先水平。
黃科院建院70年來,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黃河保護治理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450余人的科研隊伍中,專業技術人員占比88%,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占比65%,高級職稱人員占比53%。擁有大批水利行業專家,其中十余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多人獲得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中原學者、中組部聯系專家、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級人選、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555人才)等稱號,是經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河南省博士后管理辦公室批準設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清華大學、河海大學、鄭州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00余名。
科研成果與發展戰略
黃科院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和黃委重大科技項目近5000項。1978年以來,有360項科研成果獲國家、?。ú浚┘壱约包S委科技獎,其中“黃河調水調沙理論與實踐”“黃河水沙過程變異及河道的復雜響應”等2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獎勵,“小浪底水庫淤積形態優選與調控的理論及關鍵技術”“黃河 ‘揭河底’沖刷機理及防治研究”等126項成果分別獲大禹水利科技獎、水力發電科技獎、河南省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獎勵,“黃河泥沙資源利用關鍵技術與應用”“內蒙古重點河段凌情預報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212項成果獲得黃委科技進步獎。
新時代,新征程。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的新時期,黃科院秉承“科學、民主、創新、超越”的科研精神,明確了“智匯黃河,科技報國”的光榮使命,確定了“打造全學科全鏈條的黃河智庫,支撐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目標,重點突破黃河流域發展戰略、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水沙調控與防洪安全、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工程安全與風險防控、智慧水利與黃河文化六大研究方向,力爭成為最權威的黃河問題研究者、最可靠的黃河科技支撐者、最頂級的黃河決策建議者和最可信的黃河項目推動者,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貢獻智慧和力量。
地址:鄭州市順河路45號 郵編:450003
電話:0371-6602452
網址:https://www.yrihr.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