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柔悠揚的樂音中,“荷花仙子”們微微抬頭,從漫長的酣眠中醒來,舒展嬌軀,碎步緩行,倚風而舞,霓裙下擺的花瓣輕輕搖曳,猶如一朵朵荷花綻放在湖面上。
【非遺名片】
荷花舞是中國民間舞蹈之一,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是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起源地,享譽世界舞臺、載入《20世紀中國民族舞蹈經典》的“荷花舞”就源自這里,慶陽也因此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荷花舞之鄉”。
【非遺級別】
甘肅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變遷】
荷花舞起源于周先祖公劉故里的周代祭祀儀式,是敬奉天地,乞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農耕文化遺俗,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形式演變成敬神、鬧社火的民間舞蹈,形成了以西峰為中心,延伸至周邊的寧縣、正寧、鎮原、環縣及陜北延安等地內區域傳播的現狀。
荷花舞定型于20世紀50年代,在1956年的甘肅省社火調演上,慶陽選送的云朵子被著名舞蹈家戴愛蓮看中,利用這個民間舞蹈素材改編成荷花舞,參加了在波蘭華沙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榮獲金獎,一舉成名,從此荷花舞登上了藝術舞臺,成為中國舞蹈藝術保留節目之一。
隨后,西峰寨子鄉在云朵子的基礎上將其更改為荷花舞,將云朵子道具改制成蓮花形,成為寨子、秦霸嶺等行政村社火隊的保留節目,觀眾百看不厭。
20世紀80年代以來,荷花舞受到地方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隨之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搜集整理,撰稿編寫,使該舞首次進入權威性的舞蹈專著《中國民間舞蹈集成·甘肅卷》。
2006年9月,經西峰區推薦申報,荷花舞被甘肅省政府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藝術特色】
“荷花舞”又名“云朵子”“地游子”“地飄兒”“云影子”“地云子”“蓮花轉”等,隨著歷史的變遷也叫“跑花燈”“蓮花燈”“荷花舞”,是流行在慶陽南部的一種舞蹈形式,源于周族的賽社祭祀活動,在巫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一種“祈雨”的巫神活動。它是民間社火中長期保留的娛樂節目。
荷花舞集曲藝、音樂、紙扎、民間美術于一體,它的特征是道具別致,由云盤、云朵、油燈、蓮花構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極強,云盤象征甘霖,云朵象征四海太平,油燈象征五谷豐登,蓮花象征祥和潤澤。
荷花舞的隊形有龍擺尾、燕穿梭、十字套等,壯觀中寓柔雅,輕捷中有平穩,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僅體現了農耕民族對主宰降雨的龍的崇拜,以燕子的穿梭寓意生機和甘霖普降及剪子股的十字花套隊形表示太平,也表達中華民族文化的心態和靈魂的舞蹈創造,是地方傳統文化對遠古龍、鳳文化的傳承,是中國古文化對地方民俗的滲透。
【演出形式】
演出者為清一色的妙齡少女,一般6至8人,人數可多可少,適宜在各種場合表演。演出者著裝古雅,色彩大紅大綠,一扭一搖一彎的舞步,油燈忽悠不熄不滅的功夫,披紗輕飄、甩袖悠然的輕盈舞姿,如同水上荷花搖曳。
表演形式分邊歌邊舞和不歌只舞兩類。邊歌邊舞,即在音樂伴奏中輕歌曼舞,舞姿以甩紗帶為主,身段一扭三彎,搖扭相配,頗有風吹蓮葉的輕柔動態。歌詞共四段,每段四句,曲調為隴東民間傳統小調“楊燕麥”。不歌只舞,即只用舞蹈語言表演,抒發情懷,舞蹈隊列常變換花樣,隊形有“龍擺尾”“燕穿梭”“剪子股”等。動作要輕松自然,輕捷平穩,用“碎步”,腳跟先著地,腳尖后著地,有前腳著地,后腳跟著虛抬的姿勢,走如舟穿蓮群、飄逸輕柔。演員一旦起舞,如水浮荷花,在池塘里輕盈漂轉,美不勝收。
【非遺傳承】
現在,荷花舞已成為慶陽市許多大型節慶中的必備節目,演出陣容可多達數百人。自1992年荷花舞以二百人的陣容亮相“首屆慶陽藝術節”以來,慶陽市舉辦“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農耕文化節”等各種大型節會,荷花舞都會以三五百人的演出陣容亮相,成為慶陽民間藝術的代表。
目前,當地政府也越來越重視荷花舞的保護傳承,從2003年開始,政府相關部門不僅每年組織動員數百名青年和學生參加荷花舞排練,還積極開展全面普查、建立檔案資料庫。此外,還組織專家、學者進行理論探討、研究,撰寫荷花舞教材,并從舞蹈動作、道具制作、表演隊形圖案、服飾、伴奏音樂、伴奏樂器等方面開展傳承工作。
(整理:張靜 實習生李鍌 資料來源:甘肅日報、隴東報、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慶陽市旅游發展委員會)
(供圖: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