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回老家三門峽,在品嘗當地美食“陜州十大碗”時,餐桌上一個造型獨特的酒瓶吸引住了我的目光。我因為不會喝酒,所以對酒不甚了解,也從未關注過酒??蛇@個酒瓶讓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不由得拿在手中仔細端詳起來。與別的酒瓶不同的是,這是一件紅底黑色紋飾的彩陶瓶,小口、鼔腹、尖底,酒瓶上方有5個手拉手翩翩起舞的小人兒,周圍還有月亮圖形,造型簡潔流暢、紋飾多姿多彩,像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看我對酒瓶感興趣,同行的先生告訴我,這是河南仰韶酒廠生產的彩陶坊天時系列“太陽、月亮、星星”三款酒中的月亮款酒,酒瓶是根據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彩陶小口尖底瓶仿制而成。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刀耕火種的年代,先民發現了火,用火燒出陶,用陶盛糧食、用陶釀酒。我們常說的“陶醉”一詞就誕生于仰韶,“陶”和“醉”是分不開的。你看這5個翩翩起舞的人形圖案,代表著歡樂祥和、陶醉其中。
我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酒瓶居然蘊含著這么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所以對于我家先生提出的參觀一下仰韶博物館和仰韶酒廠的建議欣然同意。
在仰韶文化博物館展廳,我見到了仰韶文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小口尖底瓶:尖底,長腹,小口,是7000年前仰韶人的普遍用具、典型陶器。20世紀20年代,在河南仰韶的一次考古挖掘中,大量彩陶破土而出,轟動了世界。一批樣式極為獨特的陶器開啟了一個重要領域的源頭,那就是中華酒文化的起源。經專家考證,小口尖底瓶是中國最早的酒器。聽解說后,我知道了我們的祖先為什么要把陶器做成小口、尖底的形狀。因為小口容易形成密封環境,易于發酵;因為當時的土地非常松軟,把瓶子往地上一扎自然就立起來了。隨著仰韶文化的繁榮發展,小口尖底瓶在大小和形態上,又不斷地演變和細分,形成了釀酒器、儲酒器、飲酒器等。

小口尖底瓶
“無酒不成禮”從遠古時代便開始了。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著名國寶彩陶雙連壺,造型別致,風格獨特,非常神秘。它不是普通的酒壺,相傳是為了表示友好、平等,兩個部落首領對飲時專享的酒具。部落之間曾經有過矛盾或戰爭,如今化干戈為玉帛,彼此信任十分重要,因此,雙連壺中間開有孔道,這樣兩個部落首領共飲時不必擔心酒中有毒,正所謂“生死之交一壺酒”。

雙連壺
仰韶人用火燒出了陶,有了陶,就有了陶中酒,并將陶和酒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博物館展廳,一件母體彩陶古瓶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讓人陶醉其中。這是曾被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先生和G20峰會20國元首收藏的“仰韶國陶女媧”精品佳釀,堪稱白酒中的極品、絕世好酒,代表中原文化,被譽為“中國國禮”“國家名片”。其盛酒的陶瓶源于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人形彩陶瓶,并按仰韶文化傳統的制陶工藝精心燒制而成,高端大氣。人形彩陶瓶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其飽滿的母腹造型,神秘的紋飾,深邃、寧靜,帶著遠古的色彩和人文氣息,綻放出悠遠的芬芳和絢爛。

仰韶國陶女媧
彩陶上5個拉起雙手的人形,讓我們看到了先民們載歌載舞的陶醉與歡樂。這些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的舞蹈人物形象無聲而又明確地告訴我們,那是一個天下一家的遠古理想社會,博愛、平等、快樂。而陶中的酒飽含著母親對生命的理解——歡樂!歡樂與生命在一起,文明與酒在一起。仰韶陶和酒的發明醞釀出“陶醉”一詞,并隨著仰韶人的遷移和擴散,將這種歡樂傳遞到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陶醉了整個世界。
有好水才能釀出好酒。澠池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釀制白酒的記載,這源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清純甘甜的釀酒水源——醴泉。先祖釀酒就取自于醴泉,7000年后的當代仰韶酒廠,釀酒水源依然取自于味道甘甜的醴泉?!磅贰笔枪糯频囊粋€別稱,據古代文獻記載,有“糵法釀醴”的說法,所謂“糵法釀醴”就是用發酵的麥芽來做曲,然后釀酒。
在仰韶酒廠釀酒車間我們得知制曲用的是小麥和豌豆,釀酒時用了九種糧食,即:大米、小米、玉米、糯米、大麥、小麥、蕎麥、豌豆和高粱。九糧釀酒調和了多種糧食的香,采取“陶池發酵、陶甑蒸餾、陶壇儲存、陶瓶盛裝”四陶釀酒法,融合了濃、醬、芝、清四種香型,香氣醇厚、幽雅、細膩、爽凈,這種香由中原文化的交融碰撞所帶來,仰韶酒人就將這種酒香稱為“陶融香”。目前陶融香型是中國白酒的第13種香型,打破了豫酒沒有獨立香型的歷史,釀酒工藝獲得國家專利。

陶酒儲藏區
仰韶先人用黏土、紅陶、糧食在歷史長河中淬煉出令人陶醉的液態之水,仰韶酒人用現代的工藝釀造出無與倫比的陶融香型酒,他們用這陶融香的美酒傳承著先祖的智慧。在陶融香型白酒上市的發布會現場,當時101歲(現111歲)的白酒界泰斗秦含章老先生非常動情地說:“為仰韶陶醉!為中國白酒陶醉!”
陶與醉的組合流淌在各個歷史階段,激蕩出漫長絢爛的歷史篇章,讓華夏文明經久不衰、源遠流長,讓世界為之陶醉!無論7000年前還是7000年后,酒永遠與恣意快樂的人生相伴。愿仰韶文化這杯綿延7000年的文化美酒,永遠香飄中原大地。
陶醉仰韶,為仰韶陶醉?。ㄎ?圖/鄧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