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和渝東,有一座界山,叫八面山,它位于湘西自治州龍山縣南,西與重慶市酉陽縣、秀山縣接壤,是湖南通向渝東的一道天然屏障。
八面山坐落在與千年酉水相伴的里耶古鎮,酉水是土家人的母親河,也是當年運送秦軍入境的交通要道,這些星羅棋布的水系,像地球的毛細血管,把文明輸送到每一處人類可及的地方。在八面山,我們可以閱讀高天流云,欣賞巫楚文化和土家族的擺手舞茅古斯等。站在高山之巔,山下就是文脈厚重的里耶古鎮,是秦簡和酉水。遙想當年,在烈日下戍邊的士兵、奔波的郵差,他們踮起腳尖,抬頭眺望八面山時的場景。八面山是土家人心中的圣山,土家人喚八面山為“樹母卜”,“樹母”土家語意為祖先,“卜”代表船,八面山是土家人心中的祖先船,也是土家人生命的源頭。傳說洪天大荒時,土家族始祖補所、雍尼兄妹乘坐的土家方舟渡過齊天大水后,漂泊到武陵山中化為今天的八面山,為繁衍生息,補所、雍尼兄妹奉上蒼旨意成親,讓人間重新充滿生機。八面山由八根大柱頂起,柱子間盤著龍王,守護著這艘石化了的八面山船和世間蒼生。八面山從此成為土家人的圣山,是游弋于武陵山脈浮云大霧中土家族人的一艘精神航母。
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和電影《湘西剿匪記》中發生的故事原型大多源于八面山剿匪的真實歷史事件。八面山只有小巖門、望鄉臺、西眉峽等幾個口子可以進入。一人當關,萬夫莫開。1950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47軍141師422團從龍山縣城出發來到里耶鎮進剿盤踞在八面山燕子洞剛被國民黨收編的暫六師殘匪。由于地勢險要,工事堅固,解放軍激戰多日都沒有攻下。于是,進攻部隊改變戰術,在一天夜晚,派出一個尖刀排,由當地熟悉地形的老鄉帶路,從小巖門的石壁上攀藤而上,繞至大巖門卡口后側潛伏。次日天明時,解放軍如神兵天降,前后夾攻,守卡匪徒敗退。422團主力突破大巖門防線后,山上山下配合,終于拿下了一個個巖口。剿匪的最后戰場是燕子洞,剿匪成功后,八面山的子弟們踴躍加入了革命隊伍。在八面山上,灑下了無數土家兒女的革命鮮血,同時,八面山也見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土家兒女的深厚情誼,軍民魚水情自此代代相傳。
八面山以其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享譽中外。奇峰、溶洞、陰河、絕壁、天坑、天斬、天橋、石林、云山、霧海、瀑布、高山湖泊等星羅棋布,境內氣候資源獨特,自然風光旖旎,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山草豐茂,馬羊成群,燕子洞、杯子巖、自生橋等自然景觀猶鬼斧神工,神俊奇絕。云山霧海、日出日落是八面山最具特色的勝景,這是沈從文筆下的“別一個國度”,是從歷史的天空滑落的蓬萊仙境。
夜深山靜的時候,聽一聽從懸崖古廟遺址傳來的縹緲鐘聲,一切終將釋懷……
編輯:胡霞 慕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