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脫去草木的戎裝,山野一下子變得開闊起來。楓樹舉起火紅的火把,銀杏展開金黃的旗幟,松柏換上墨綠的鎧甲……古老的青泥嶺如一幅油畫一般璀璨。
素有“秦隴屏障,巴蜀咽喉”之稱的青泥嶺,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而聞名。這里不僅有詩仙李白“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的贊嘆,還有詩圣杜甫“微月沒已久,崖傾路何難”的感慨。一千多年過去了,雖然現代交通。已經讓“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天塹變通途”了,但沿途中突兀崢嶸的山體和高聳險峻的山峰,仍讓人感受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青泥河就像一條不安分的小龍,與高大威猛的青泥嶺做著圍堵游戲??v有千般強悍,但圍追堵截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青泥嶺沒有堵住青泥河,卻把自己折騰得九曲回環,讓行經此處的旅人飽受腳程之苦。大唐開元年間,默默無聞的李白離開蜀地,開始他的逐夢之旅。在途經青泥嶺后,寫下了膾炙人口經久傳誦的《蜀道難》,贏得了太子賓客賀知章給予的“謫仙人”稱號。
循著時光的步履,沿著李白的足跡,我們在陜西省略陽縣白水江鎮的青泥河小學,遇見了李白手植的銀杏樹。
傳說當年,天資聰慧的李白隨父入蜀,有感于蜀道崎嶇艱險,旅者多入歧途殞命,便與父親從成州(今甘肅成縣)開始,一直到興州(今陜西略陽縣)境內的青泥河,每隔一段栽兩顆銀杏樹作為路標,以引導旅客前行。又有一說,李白當年由碎葉隨父入蜀,途中夜宿濟善寺,也就是今天的青泥河小學。方丈見李白奇才之相,在次日離別時,懇請李白為寺內種下兩棵銀杏以作紀念。還有一說,這兩棵銀杏樹,高為李白所栽,矮為54年后杜甫所植。高的枝繁葉茂,狂傲不羈,飄逸灑脫,形如李白。矮的樸實敦厚,老成持重,貌似杜甫。不管傳說如何,都指明這里的銀杏與李白有關。據專家考證,這兩株銀杏樹距今已有1300多年。從樹齡上推斷,可以確信是李白時代所植。
時光湮滅了人事,銀杏卻見證了歷史。雖然濟善寺已被青泥河小學代替,但兩棵蒼老的銀杏樹依舊能喚起人們心中的滄桑之感。
適逢周末,學校里空寂無人。進入門內,只見兩樹相距8米,西邊雄樹高達28米,莖圍7.8米,需8人手拉手才能圍住,鋪天蓋日。主干氣宇軒昂,像一柄利劍直刺蒼穹。最奇異的是,樹上還寄生了一株碗口粗的巖桑,形成了樹生樹的共生奇觀,被當地人稱為“銀抱?!?。東邊雌樹高17米,莖圍1.5米,端莊優雅。雖經千年,兩棵銀杏樹依舊生機盎然,被列入陜西十大古樹名木名單。
我曾在貴州福泉拜訪過世界上最大的銀杏樹,也曾到山東郯城參觀過中國銀杏之鄉,還在北京魯迅文學院撿拾過銀杏果,但是當我看到這兩棵銀杏樹時,仍被它們頑強拼搏、相扶相攜的精神給感動了,不禁感嘆相伴的不易和生命的偉岸。
我仔細地端詳這兩棵樹。深褐色的樹身疏朗端莊、高大挺拔,枝干虬曲蒼勁、氣勢雄偉,暴發出一種巨大的力量。我知道,那是與逆境頑強抗爭的生命力,那是勇敢活出自我的生命力,那是豪放灑脫追求自由的生命力。這種氣場多像千年前的李白,雖然命運不濟、仕途不順,仍蔑視權貴、狂傲不羈,活出了瀟灑、浪漫與坦然。
我仔細審視那一片片葉子。吸飽陽光的銀杏葉,已經被浸染成金黃色,片片透亮,陽光一照,更加耀眼奪目。那葉形似紋理清晰的扇子,隨風舞動,猶如萬千淑女坐在枝頭,甚是壯觀。在秋風橫掃下,這一切開始散場。簌簌飄落的銀杏葉像一個個身穿黃裙的仙子,隨風翩翩起舞。一片接一片,一葉連一葉,給大地鋪上了一層厚厚的“黃金毯”。葉片雖薄,卻寫滿了秋天的詩作。
當地人把這兩棵銀杏樹奉為李白的化身,看見它就如同見到了當年的李白。它樸素高傲,既向往天空又摯愛大地。每年,學生們都會撿一片銀杏葉作為書簽,他們堅信,有銀杏葉的相伴一定學業優秀。郭沫若曾把銀杏樹喻為“東方的圣者”和“中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看著這兩棵地處偏僻,而“與天地參、與天地化、與天地合”的銀杏樹,我更是讀懂了李白。雖然在朝堂之上沒有出人頭地,卻將名字刻在了山川大河間,流芳百世。
編輯:胡少華 范江濤